|
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常发生于年轻未婚妇女或 已婚未生育的妇女。我 院 自2004年以来采取全息疗法治疗 原
发性痛经 ,取得 良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治疗组 62例 ,其中未婚 56例,已婚未生育者 6例;年龄 16~25岁,平均 20.3岁;病程 3个月 ~5年,平均 2.6年 ;中度患者 40例,重度 22例。埘l照组 47例,其中未婚41例,已婚未生育者5例;年龄 l6
—
25岁 ,平均 20.3岁;病程 3个月 ~4年,平均 2.1年;中度患者 36例,重度 11例。均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
性病变,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关于痛经的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①一般措施:首先劝导患者消除恐惧心理,抛弃思想压力,积极祛除病因,注意起居凋摄,经期注意避免剧烈活动,注意保暖 ,经前和经期忌食生冷寒凉之品。②蚶照组:轻中度给予阿司匹林 0.3g口服,3次/日。谷维素片剂 30arg
日服,37欠/日。重度给予芬必得 300arg,2次/日。有恐惧或焦虑等症状者给予安定。镇静。服药时间:经前 3天开始服药 ,持续至经期第 3日。③治疗组 :服药同对照组,并采用第 2掌骨全息穴位治疗法。取穴:第 2掌骨节肢的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穴。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是胃穴,胃穴与足穴的连线分为六等分,从胃穴端算起五个点依次为十二指肠穴、肾穴 、腰穴 、下 腹穴 、腿 穴。取 双侧 下腹 穴。方法:患者双手肌肉自然放松,虎 口朝上,示指尖与拇指尖相距约 3cm。术者用拇指尖在患者第二掌骨桡侧下腹穴处找到压痛点,患者有明显的酸、麻、胀、痛的感觉。用酒精消毒,以毫针直刺,得气后留针40分钟,每 l0分钟行针 1次。每 日1次,经前3天开始治疗 ,至月经结束停止。月经问期嘱患者 自行用拇指按压,每 日2次 3个月经周期为 1疗程。疗效判定标准 :①痊愈(指近期临床治愈):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止治疗 3
个月经周期未复发;② 显效 :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消失或减轻,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 ;③有效:腹痛减轻 ,其余症状好转,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④无效 :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者
结 果
治疗组痊愈 43例(69.3%),显效 l1例(17.7%),有效 8例(12.9%),无效 0
例 ,有 效 率 100% 。时 照 组 痊 愈 9 例(19.1%),显效 12例 (25.5%),有效 17
例(36.1%),无效 9例(19.1%),有效率80.9%。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200mmHg时,在两次子宫收缩之间,子
宫的张力不能完全放松。每次收缩使局部子宫内膜血流量减少,可持续达 10~5分钟,由于子宫缺血,缺氧。故患者感
到极度疼痛。若注入松弛剂局部血流量增加,疼痛可在一分钟内消失 ,因此认为子宫缺血是痛经的病理生理基础。全息
疗法认为机体某一器官或部位有病,就相应地要在特定的穴位上有所表现。在相应的穴位上相关地产生对痛觉敏感、皮肤
电阻降低等生理现象。同时,在特定的穴位上加以刺激,如针刺、按摩,都会相关地在相应的部位产生疗效。通过研究发现
在第 2掌骨侧存在着一个有序的穴位群,这些穴位在第 2掌骨侧的分布形式恰与这些穴位所对应的部位或器官在整体上
的分布形式相同。第 2掌骨节肢的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穴。穴位的分布恰像是整个人体在这里的大致的缩小。头
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是胃穴,胃穴与足穴的连线分为 6等分,从胃穴端算起 5个点依次为 十二指 肠穴 、肾穴 、腰穴 、下腹穴 、腿穴。第 2掌骨节肢系统包含着全部整体各个部位的生理、病理的信息。下腹穴反应下腹、子宫、膀胱、直肠、卵巢、睾丸、阴道、腰骶部的健康信息。在第 2掌骨侧的穴位上针刺或按摩,就可以治疗人体对应部位或器官的疾病。这种疗法简便,易学,容易掌握,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