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毛囊与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据调查,在 12~24 岁的青少年中,发病率高达 85%,且呈上升趋势。因其病程迁延反复,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研究对象为医院就诊的结节囊肿性痤疮患者。患者平均年龄(23.52±5.38)岁;病程 3~192 个月,平均(49.92±34.58)个月;皮损情况:治疗前囊肿个数 109 个,囊肿积分为 109.55 分;治疗前结节个数为 110 个,结节积分为 105.27 分;病情程度:中度 37 例,占35.2%,重度 68 例,占 64.8%。 本研究采用火针治疗,患者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版、《临床皮肤病学》,遵照Pill Sburv 及国际改良痤疮分级法,制定本病标准如下:青春期开始发病,好发于面部、胸部、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对称分布。皮损以结节、囊肿为主,伴有皮脂溢出且呈慢性经过。①结节诊断标准:为可见的隆起损害,可触及的圆或椭圆形局限性或实质性损害,直径大于 0.5 cm,颜色呈鲜红、紫红或暗红。②囊肿诊断标准:为含液体或半圆体的囊性损害,呈球形或卵圆形,触之有弹性感。 排除标准:①过敏体质或瘢痕体质者;②畏针者;③精神病患者;④合并有糖尿病、血友病者;⑤妊娠期妇女。 治疗方法:取穴:局部取穴,取每个结节或囊肿顶部中央及基底部;整体取穴,肺俞、脾俞。 方法:左手持酒精灯,尽可能接近施术部位,右手持针柄,置针于火焰的中焰,先加热针体,再加热针尖,将针烧至发白。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结节或囊肿,进、出针速度要快,尽量减少患者的疼痛。皮损较大者,可连续点刺。囊肿者,用棉签轻轻挤出囊内物,沾干,碘酒酒精消毒,暴露针孔。 疗程: 每 4 天治疗一次,连续 5 次,3 周后观察结果。 不良反应分析: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火针点刺后出现轻微的灼热感,约半小时后消失;24 h后 10 例针孔仍红晕,占 9.70%。在进行火针治疗时,可偶见针孔感染或患者疼痛剧烈的情况。因火针疗法本身是一种良性局部轻度烧伤,个别情况局部出现较严重的红、肿、热、痛,其原因为:①针孔没有保持清洁、干燥或针后 1 日内淋浴等;②局部搔抓感染;③针刺后使用了污染的棉球按压针孔。火针针刺时不应有剧烈疼痛,一般针刺后局部轻微灼痛,且很快消失。针刺剧痛的原因:①火针温度不够;②针具选择不适当;③操作不熟练,动作缓慢;④出针后未及时处理。 火针针刺时达不到预期的深度:①烧针时没有达到预定的高温,或离开火焰后针体冷却太快,以致进针时针体温度过低。②患者心情紧张,致使局部肌肉痉挛或所选取的部位或穴位不恰当。③针体老化,针尖变钝,操作时阻力大。④医者指力不够,姿势不正确;操作者经验不足,不敢着力深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