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之趋势,并发或继发的颈源性疾病亦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临床实践中根据疼痛部位、运动障碍的部位、症状特点,运用经筋理论进行经筋辨证、结合运动针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患者均来源于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年龄 40―65 岁,病程 6 月—10 年。其中混合型(两条经筋及以上)16 例,足太阳膀胱经筋11例,手阳明大肠经筋 10 例,手太阳小肠经筋 9 例,手少阳三焦经 8 例,手太阴心包经筋 1 例,手少阴心经筋 2 例,足阳明经筋 4 例,足少阴经筋 3 例,西医分型:颈型 25 例,神经根型 21 例,椎动脉型 6 例,混合型 12 例。
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执行(请给出文献)。 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②多发于 40 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长时间看电视,慢性起病。 ③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 ④颈椎 X 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MRI 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排除标准: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颈背部筋膜炎、肱二头肌腱鞘炎、旋前圆肌综合征等所致者; 合并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精神病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定。 ① 临床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活动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②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活动改善。 ③未愈:症状无改善。
治疗方法:疗程:每周治疗 5 次,休息 2 天,共治疗 15 次,评定疗效。 如达到治愈标准者则自然停止治疗。
治疗组:体位:低枕平卧位,或坐位。 具体操作:先根据疼痛部位、运动障碍部位、症状特点,分辨所属的经筋,从相应的经筋的最远端穴位,以俞穴、郄穴为初选穴位,在穴位附近寻找反应点,无反应点就取本经的俞穴、郄穴。 每针刺一个穴位,得气后配合头部运动:寻找疼痛点、活动受限部位,再确定所属经筋,再选取相应穴位,直到颈部活动范围正常,如果症状涉及多条经筋,就取相应的经脉俞穴、郄穴。 经过针刺远端穴位后,颈肩部有明显反应点者,针刺远端穴位后加刺局部阿是穴但不留针。 如头晕者,加刺风池,得气后出针。手法:得气后行平补平泻。 特定频率红外线电磁波治疗仪照射颈部 20min。
经治疗,33例患者中,痊愈19例,显效11例,好转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0%。
中医学对于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有:①风寒湿邪侵袭。 由于颈部感受风寒湿邪,使局部气血循行受阻,不能荣养颈椎,引起颈椎病。 ②劳损。 闪挫、久坐、失枕等慢性劳损因素均可引起颈椎退变失稳,阻遏气机,气停血瘀痰阻,导致颈项疼痛,清窍失养形成颈椎病。 ③颈部姿势不良。 ④外伤。颈部外伤后可遗留关节错位,椎体失稳,引发颈椎病。 ⑤颈肌痉挛。 综上观之,本病乃是本虚标实之证,多由虚实兼杂合而为病其本为肝肾亏虚,标为风、寒、湿邪侵袭及瘀血阻滞,同时劳损、外伤等亦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颈椎病的头颈部运动障碍、 眩晕与经筋的关系密切,不同经筋有其自身的特殊症状和体征,并与相对应的神经关系密切。 临床实践中采用经筋辨证治疗颈椎病就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但经筋的理论只强调:“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以此指导临床实践中尚不全面,因为颈部的穴位并不适合火针疗法。
韦英才认为经筋腧穴和经脉腧穴都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在某一方面经筋腧穴更能显示它的特殊作用。 因为,经筋取穴是“以痛为腧”;有时一个小“病灶”即可引起大范围的疼痛,而解除这一小“病灶”,即可起到“以点治面”的作用。 临床上对常见的痛症采用经筋“病灶”进行针灸或手法,要比辨经取穴治疗更能直达病所,得气显著。
针刺得气后让患者活动颈部,如果症状不能缓解者,再向上端寻找穴位(反应点)。 针刺肢体的远端取穴,可以选用较舒适的体位,减少颈椎局部针刺、电针、穴位注射等引起颈椎局部治疗的不适、甚至症状加重、晕针;避免对疼痛部位在颈侧面而深层有大血管神经经过,锁骨上窝的等危险部位的针刺,减少针灸不良反应等。
颈椎病存在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正常生理曲线改变、椎间盘突出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颈部交感神经。 何常春等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属于“经筋损伤”范畴,根据经筋理论指导取穴原则,“以痛为腧”重点取手三阳经的“筋结点”,其治疗原则是“针至病所”,即用“解结”法直接松解筋结病灶点,以治疗骨骱深邪远痹,不同于传统针灸的“气至病所”。 针刺调理脏腑之功,可纠正经筋痉挛而导致的颈椎关节紊乱,松解病变及肌肉的痉挛与疼痛,使经通筋舒,从而纠正颈椎应力失稳,颈部经筋得到松解使异常应力消除后,颈椎的序列得以恢复正常,使椎动脉、颈神经根、颈交感神经节的刺激与压迫随之缓解。
从经筋理论分析,可以认为是转筋错缝,气血阻滞。要提高针灸疗效,必须结合运动针法。 针刺运动针法是在针刺治疗的同时,选用一定的运动方式,主动和被动均可,以提高疗效的一种综合治法。 颈椎病的运动针法就是先从病变经筋的远端针刺,得气后要求患者作颈部运动,再对疼痛和压痛的部位分辨所属经筋,再从相应的经筋循找穴位治疗。 这样既可以将颈部各个部位的病灶寻找出来,又能检查治疗的即时效果,能更全面消除颈部病变。 行针留针时配合运动,可使经气迅速抵达病所,使痉挛紧张的筋肉得到松弛,粘连的韧带得到松解,增强弛缓肌肉的张力,促进局部组织的解剖复位,有助于嵌顿肌腱、筋膜的复位和小关节紊乱的矫正,使颈椎逐渐恢复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