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欢颜 于 2015-3-30 15:30 编辑
产褥期是产妇分娩后身体各器官复原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妇女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体力和机体储存的营养物质也有很大消耗,此时产妇均不同程度存在“亡血失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状态,若护理不当,极易发生各种疾病,还可能带来远期影响,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和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长期以来围产保健的重点被放在孕期和分娩期,而忽视了产褥期。相比之下,70%的产妇可获得产前保健,但相对于产前检查和分娩,产褥期保健的研究却要少得多。 产后宫缩痛可见于每个产妇,宫缩痛对产妇是一种伤害,经常会令产妇无法睡眠,甚至因为哺乳时宫缩加剧引发疼痛加重而不愿给婴儿哺乳。临床对产妇宫缩痛的治疗,可采用针刺、电针、穴位按压、灸法等。如何在产妇还未产生宫缩痛时进行有效预防并减轻产后宫缩痛是笔者研究的方向。穴位埋线对穴位进行长期刺激,操作简便。本研究在产妇生产后6h内采取穴位埋线的方法以观察穴位埋线对气血亏虚型产妇宫缩痛的影响,探索行之有效、安全易于推广的预防保健方法,现报告如下。 患者均为中医院妇产科病房的初产妇,根据中医辨证选择属于气血亏虚型的初产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符合中医辨证气血亏虚型的初产妇;足月妊娠(37~41+6周);阴式分娩;新生儿体质量为2500~4000g的产妇;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者;对蛋白过敏者;病理性妊娠,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可能影响产妇凝血功能及产后子宫收缩的疾病;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的原发性疾病;有精神障碍者;未按试验方案或资料不全,无法判断疗效者。 治疗方法:穴位埋线组 在常规产后护理的基础上,在产后6h内予以穴位埋线干预。 (1)常规产后护理: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多汤的软食,避免辛辣刺激性及麦芽类食物。产后4~6h鼓励产妇排尿,如排尿困难可诱导排尿,无效时导尿。会阴擦洗每日2次,保持会阴部清洁。产后勤换内衣,防止受凉,病室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指导产妇尽早母乳喂养,哺乳前洗手、清洁乳头,喂奶后将余奶挤空。注意阴道恶露量、性状,会阴部伤口等情况。 (2)穴位埋线:取穴:子宫(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膈俞。操作方 法:选4-0号 可 吸 收 性 医 用 羊 肠 线,剪 成1.0~1.5cm长,用75%乙醇浸洗,采用一次性医用7号无菌注射针头作套管,用0.40mm×50mm一次性平头无菌针灸针作针芯。所选穴位及操作者手部严格无菌消毒后,用一次性镊子持羊肠线放入针头内,以针芯推动羊肠线,与穴位垂直进针,稍做提插,待气至后将羊肠线快速埋入穴位1cm处。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穴位埋线当天埋线区不要接触水,以防感染。 产后宫缩痛是产褥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子宫在疼痛时呈强直性收缩,哺乳时反射性缩宫素分泌增加,使疼痛加重。临床处理产后宫缩痛多是告知产妇此为正常现象,建议产妇忍耐,宫缩痛严重时使用止痛药,但止痛药有一定不良反应,会影响乳汁分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