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28|回复: 1

经筋疗法

[复制链接]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发表于 2015-3-31 16: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5-3-31 16:39 编辑

?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经筋属于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联络肢节,保护内脏”,其循行分布绝大多数与经脉一致。但随着现代针灸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不断发展,经筋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指导着临床工作,这一过程完全符合“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科学发展模式。由于临床上某些疾病的针灸治疗,单从经络循行无法准确地解释其作用机理和取穴依据,特别是四肢肌表的酸、麻、困、胀、痛等异常感觉的治疗用穴,以经筋理论为依据选穴用方,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经筋理论
       人身筋肉,联缀百骸,系结肢节,使之骨骼,形成支架,定体身形,内安脏腑。《灵枢·本脏》云:“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说明血气精神,对性命具有决定性作用;而气血精神,皆来源于安宁的脏腑,脏腑的处态安宁,依赖于筋肉系骨连属而构成机体大厦稳固平调。经筋与经脉,是构成经络系统完整性的内容,二者密切联系,不可截然分割;经筋为经脉提供“着床”基地,网络经脉,保护经脉,相随并行,同道交织,无处不达;为完成血气、精津的运行供给发挥生理功能作用,是机体生存与活动能力来源之根本。《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大惑》曰:“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灵枢·五变》云:“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肤腠之不坚固着,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由此可知,脏腑之功能状况直接同筋肉密切联系。
       经筋与经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类经·七卷·经络类·十二经筋结支别》:“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虽经筋所行之部,多与经脉相同;然其所结所盛之处,则惟四肢溪谷之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筋属木,其华在爪,故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膝关,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筋有刚柔,刚者所以束骨,柔者所以相维,亦犹经之有络,纲之有纪,故手足项背直行附骨之筋皆坚大,而胸腹头面支别横络之筋皆柔细也。”经筋的止点与经脉的近体点不尽一致,甚至“离经叛道”。如足少阴肾经行于内脏,止于舌本,其经筋则“循膂内挟脊,上至项,结于枕骨”。但正是由于经筋分布的复杂性,扩大了经脉的主治范围,对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作用。
       经筋,即人体筋肉系统之简称,包含十二经筋及十二皮部。以十二经筋为核心,它包含人体的皮肤、肌肉、肌腱、肌膜、韧带和广泛的膜性组织(体腔内的系膜、网膜、被膜、韧带等)、结缔组织,部分末梢血管、神经、淋巴组织等。《说文解字》云:“筋,肉之力也”,它是联络关节、肌肉,主司机体运动的组织(如肌腱、韧带之类)。经筋理论,包含经筋组织结构体系形态学及其生理功能、病因病理、经筋病变、临床证候、检查诊断方法、治疗法则及施治方法等的详细阐述。
       从《灵枢》中论述的十二经筋循行来看,经筋之起始,皆自四肢末端为始,向上行,布散于头面、躯干及胸、腹腔。经筋虽缺乏循经流注传递的经间关系,但其循行布散中具有广泛的横向联系,特别是手、足三阳经筋与脊柱(颈椎和腰椎)相联系,从而建立起四肢与躯干、体内与体外的有机协调关系。如足三阳、手阳明经筋皆结于“劓”(颧部),足三阴、阳明经筋皆聚于“阴器”,手三阴经筋合结于“贲”(胸部)等。大多数的经筋可由机体的“心脑”直接指挥,具有产生主动性随意运动从而带动机体活动的功能,这种运动会对经脉功能、作用的发挥发生影响;相对而言,经脉具有流注传递顺序,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不能产生随意运动。经脉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在某种方面来说经脉的运动也是通过经筋的随意运动而产生的。经筋在循行过程中未与任何脏腑直接发生联系,但不少经筋在循行过程中均进入胸、腹腔,使其循行有内、外行之分。手三阴经筋均进入胸腔;足三阴经筋中,惟“足太阴之筋……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手、足三阳经筋均行于体表,不入胸、腹腔,符合中医基本理论“阴主内,阳主外”之观点。根据经筋循行部位、分布复杂程度等不同,其“结”亦有多寡之异。一般说来,阴经“结”处较少,阳经“结”处较多,这也可能与临床多见阳经筋病变为多有关。
       经筋病症特点
       由于内外界环境致病因素的作用而致经筋任何一个局部性组织发生病变时,势必导致全身性的联锁反应,发生累及性“筋挛”、“筋结”、“结灶”等单纯型和 /或复合型的以疼痛和可触及的有形病理改变为特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现代称之为“经筋病症”。
       上述经筋病变病理的基本特点是:①多因慢性的引力损伤。这种“慢性的引力”同“外伤”有区别,属机体自身因素的“内伤”;病情隐蔽,日久累加损伤才会导致病症的发作;②诱发他疾。经筋病变导致机体的气滞血瘀,具有累及性的病理蔓延趋势,继发后患多端;③多维性。经筋病变同侧肢体或躯体病变具有点、线、面及多维病变的并存;④明显的阳性征。经筋病变具有病灶呈稳定性、多态性、可查性的客观指征特点。
       经筋病症的临床特点,主要有疼痛性、痉缩性、静态性、痉缩结灶性、痉缩失均衡性、压迫性、累及性以及累及演进性、隐蔽性、致疲劳性、类似性、多维性等,其中疼痛性是经筋病症的最常见特点,痉缩性是经筋病的最基本的病机病理基础。经筋病症的主要特点就是疼痛和痉挛,这种疼痛和痉挛不仅表现于体表筋肉,而且表现于体腔和颅腔内各种膜性组织(包括系膜、网膜、被膜、韧带等)、结缔组织及部分末梢血管、神经、淋巴组织等脏器。经筋病症的“筋结”部位就是针灸推拿等疗法施行于机体体表的部位———经筋病灶穴位,即“以灶为腧”。经筋病灶穴位虽然在某些穴位与针灸腧穴位置重合,但与腧穴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在经筋病症治疗中,针灸推拿等疗法解除各种部位的疼痛和痉挛的目的和方法在于“消灶解结”,而不是“调气”。这也是针灸推拿等疗法在治疗经筋病症和脏腑经脉病症上的区别,因为脏腑经脉病症是以气血运行障碍或阴阳失调为主要病理基础,而经筋病症是以痉缩为最基本的病理基础。所以,不同的病理基础决定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和目的。
       经筋病变产生的主要症状就是麻木、疼痛、酸胀、重滞、牵引、抽搐和板硬,这些阳性反应相对集中于某一部位,一般以某一点为中心向周围放射,大多集中在肩、肘、腕、腰、髋、腘、踝、小关节及指(趾)腹处,这些部位也是经筋起止或结聚的地方,即形成了“筋结”。临床上通过“消灶解结”以消除病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而达到治疗目的。
       经筋病症的治疗
       经筋是经络“着床”的基地,当内外因素而致经络气血运行受阻或经络气血亏虚时,经络基地经筋必然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正如腰为肾之府,肾的病变,腰部就会出现临床表现一样,所以经络、脏腑发生虚实病变,必然导致经筋病症产生。故治疗经筋病症要从脏腑、经络、气血等着手施治,特别是因脏腑、经络、气血等亏虚而产生的经筋萎软等病症的治疗应该重在调理脏腑经络气血。但是,对于经筋病症而脏腑气血尚未虚损时,治疗就要“以通为补”、“以松止痛”、“以疏缓急”。
       临床上经筋病症多见寒痹、着痹、骨痹,此三痹的特点,一是病位固定,二是疼痛剧烈,三是病情顽固难愈。根据笔者多年的临床实践,多次采用关刺疗法治疗经筋相关病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特别是颈腰椎相关的经筋病症。具体操作为:探寻经筋病症所在经筋,根据该经筋循行分布部位和结局关系,探寻到阳性点,以阳性点为针刺点先刺 1 针,守气行针使针下松动,再在该起始部和经筋结聚处各刺 1 针,行针使针下松动后出针。关刺疗法最早见于《灵枢·官针》,原文云:“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此种刺法原本用于四肢关节部和肌肉的尽端,因多连关节,经云“筋会于节”,四肢筋肉的尽端都在关节附近,故名“关刺”,临床可治筋痹证,刺时不可伤及血管,防出血耗损营气。此方法有舒利筋肉、缓解挛急之效,因此适用于肌腱、腱鞘及关节附近组织的疾病。关刺疗法直达病所,镇痛作用显著,消炎作用强。实施本疗法的关键,首先是要熟悉经筋的结聚点、尽筋头,是经筋病证之好发损伤部位,对这些部位的“筋结”进行查灶、消灶,以达到治疗目的。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16: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临床上,许多疑难痼疾特别是中医骨伤科的肢体疼痛、麻木、酸困等不舒,有明显的阳性反应点,通过施行关刺疗法往往能够起到“以通为补”、“以松止痛”、“以疏缓急”的效果。针刺快捷方便、不需留针,操作简单,疗效突出,所以目前开展继承挖掘深化古代中医理论和传统针刺疗法对治疗临床常见疑难病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2-12 07:50 , Processed in 0.323950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