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41|回复: 1

乳腺增生症的浮针治疗法

[复制链接]

133

主题

134

回帖

74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44
发表于 2015-4-11 17: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夕瑶 于 2015-4-11 17:14 编辑

       乳腺增生症是女性最常见乳房疾病,可发生于青春期以后的任何年龄的妇女,尤以25—40岁中青年女性多见。以乳房疼痛、乳房肿块、伴或不伴有乳头溢液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心理负担较重。治疗上应用激素类拮抗剂收效甚微,副作用大。传统治疗虽疗法众多,但疗效证据不足,且上述疗法疗程皆长。因此,寻求一种能有效治疗本病并且安全而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采用浮针与药物分别治疗此类患者,现报道如下。
       患者均为医院乳腺科门诊确诊、针灸科门诊治疗的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患者。年龄最小30岁,最大45岁,平均(35.3±6.1)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6年,平均4(3—12)个月;符合以下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的《乳腺增生病诊断标准》。
(1)乳房疼痛:多为双侧性,也可为单侧,疼痛性质为隐痛、触痛或胀痛、窜痛,或刺痛、烧灼痛,月经前或情绪波动时可加重,间断或连续3个月经周期不缓解。
(2)乳房肿块:多为双侧或为单侧,肿块形态不规则(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为片状、盘状、颗粒状、条索状等),质地软韧或韧硬,边界不清,有压痛,与皮肤无粘连。
(3)辅助检查:
①乳腺超声检查可见乳腺内腺体组织回声紊乱或回声增强、欠均匀,可见不规则回声减暗区。
②乳房钼靶摄片可见乳腺呈较均匀密度增高阴影,可在一个或多个象限出现。
⑨病理学检查可见乳腺导管、腺泡不同程度增多、扩张,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以上(1)、(2)项必备,并符合(3)项中任意一项者即可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的《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肝郁气滞型标准。
主证:(1)乳房胀痛、窜痛;(2)乳房疼痛和(或)肿块与月经、情绪变化相关;(3)烦躁易怒:④两胁胀满。
次证:(1)肿块呈单一片状,质软,触痛明显;(2)青年女性;(3)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以上具3项主证或3项主证加2项次证即可诊断。
       病例选择标准:纳入标准 (1)确诊为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患者:能够按计划疗程坚持治疗者,并配合本课题研究者。(2)30-45岁女性,知情同意、志愿受试者。(3)月经周期正常者:即月经周期为28±7天。
排除标准 (1)排除乳腺腺瘤样增生、乳腺癌、乳腺纤维腺瘤等其他乳腺疾病。(2)排除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患及精神病患者。(3)妊娠、哺乳期妇女。(4)初潮前小儿乳房发育症、男性乳房发育症。(5)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6)月经周期非正常者。(7)铝靶X线示微钙化者。
      治疗方法:浮针组
      使患者平卧位,患侧上肢处于放松状态,上肢与胸壁呈60一70°,肘关节略屈,①于上臂肱二头肌肌腹中央进针,针入皮下,针尖朝向肩峰进行扫散,扫散幅度约30°,约100次/分,医者同时辅以推按患侧乳房上下活动,亦可使患侧上肢外展0一90°,至患者疼痛缓解或消失后停止扫散。②若患者疼痛无改善或改善不显,退出浮针,于患侧乳头与结节连线上,距乳房外缘约4cm处进针,手法同上。后拔出浮针针芯,软管留置局部并固定,令患者活动20分钟后,继续于局部查找痛点、结节,治疗操作同步骤②,最后留置软管5个小时,嘱患者自行拔出。
       疗效观察:采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外科学会乳腺病专题组制订的疗效判定标准(1996年):临床治愈:肿块消失,乳痛消失,停药后3个月不复发;显效:肿块最大直径缩小l/2以上,乳痛消失;有效:肿块最大直径缩小不足1/2,乳痛减轻,或肿块缩小1/2以上,乳痛未减轻;无效:肿块不缩小。或反而增大变硬者,或单纯乳痛缓解,而肿块不缩小。
       随着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意识的增强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乳腺增生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部分患者由于疼痛较剧,心理负担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乳腺增生发病的主要原因是:下丘脑一脑垂体一卵巢一乳腺内分泌轴平衡失调.导致雌激素分泌增多,孕激素分泌减少,雌、孕激素受体增加,雌、孕激素比例失调,雌激素对乳腺组织过度刺激,造成乳腺导管上皮和纤维组织不同程度的增生或乳腺导管末端、小腺管、腺泡扩张形成囊肿…。然而,乳腺增生症患者血浆激素水平并未发现异常,因此,另一观点认为乳腺增生症与乳腺组织对性激素敏感性增高有关。治疗上,目前仍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标准治疗方案,早期使用镇痛药物如扑热息痛,或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以及后来的内分泌调节药如他莫昔芬等、达那唑等,对于缓解疼痛疗效皆有限,且存在不同的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潮热、月经不调、阴道分泌物增加等,近年来临床已较少应用。传统治疗虽疗法众多,但疗效证据不足,且上述疗法疗程皆长。因此,寻求一种能有效治疗本病并且安全而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
       浮针疗法在传统针灸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对其进一步创新,是一种侵入性的新型物理疗法,主要运用一次性浮针为治疗工具,以局部病症为基准,在病痛的周围进针,针尖对准病灶,针体沿浅筋膜(主要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行进,并行左右扫散动作,因其针刺有别于传统针刺方法,不深入肌肉层,只在皮下,象浮在肌肉上一样,故取名为“浮针”。关于其作用机理目前主要以疏松结缔组织说为主,认为:针刺人之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与浮针疗法机制密切相关,是浮针疗法获效的特殊结构和物质基础。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是液晶状态,具有压电效应和反压电效应;当用浮针行挤压、牵拉特别是扫散动作时(引徕点),导致液晶态的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构型的改变,由于压电效应,释放出生物电;疏松结缔组织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能够高效率地传导生物电;当生物电到达病变组织(效应点)时,产生反压电效应,改变细胞的离子通道,调动人体的内在抗病机制,从而迅速缓解病痛阳。


133

主题

134

回帖

74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44
 楼主| 发表于 2015-4-11 17: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本病与情绪关系密切,因此治疗过程中需告诫患者注意调节情绪,适当舒缓减压,并改变不良的饮食结构,如含有雌激素类的保健品、高脂高热量食品等。治疗过程中,三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从试验结果可见,浮针、夏枯草口服液、维生素E三种疗法对于缓解乳腺增生症皆有一定疗效,但浮针疗法疗效最佳,部分双侧疼痛的病人,治疗一侧的同时,另一侧疼痛也会有所缓解,尤其对于治疗疼痛即刻效应明显,且疗程短,安全无任何毒副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指导意义及应用推广价值。
      当然,在初见成效的同时,我们明白本试验目前还处于初步的临床探索阶段,所得结果仅是阶段性临床观察,由于多种原因,现还存在很多不足,如现有的浮针进针点是否为最佳?随访数据欠缺,远期疗效如何?治疗前、后影像学、内分泌系统是否有变化?浮针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确切机制等等。这些不足之处,我们会在以后的试验中努力完善,进一步深入研究,并真诚期望广大同仁、老师不吝赐教,共同参与,在乳腺增生症,或其它相关乳腺疾病方面有新的发现、突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9 04:50 , Processed in 1.113925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