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夕瑶 于 2015-4-18 17:11 编辑
头痛的针灸治疗记载可追溯到《内经》时代。从可检索到的文献来看,针灸对于本病疗效显著,有明显优点,是一种理想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且其疗效多在 90% 以上。主要的治疗手段有毫针、耳针、皮肤针、三棱针、水针、电针、浮针等。 针灸方案: 毫针 毫针为治疗神经性头痛的常用方法,临床治疗依据经络理论,采取局部与整体、近端与远端取穴相结合的方法。任建军针刺太阳、率谷、风池、翳风、足临泣、外关穴治疗偏头痛120 例,结果痊愈 98 例,显效 22 例,总有效率为 100%,提示疗效优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对照组。李建武等治疗 48 例偏头痛患者,根据发病部位针刺单侧或双侧太阳、风池、头维、率谷、足临泣、足三里穴,结果治愈 33 例,显效 10 例,有效 3 例,无效 2 例。张琰等采用随机对照、双盲法将 60 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0 例,观察组采用针刺患侧百会、神庭、本神、率谷,结合口服空白胶囊治疗; 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结合文献中没有头痛治疗作用的位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的穴位作为安慰穴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及治疗后 3 个月,采用 SF -36 生命质量量表评分及有效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针刺预防性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偏头痛患者生存质量并减少头痛发作。 耳针 耳穴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耳针专家黄丽春在其著作《耳穴诊断治疗学》中,将“止痛”归于耳穴功能的首位,在耳针的适应症中,也将疼痛性疾病列在了第一类。耳穴治疗偏头痛常取神门、交感、肝、胆、枕、颞、额、皮质下、内分泌、心、耳尖等穴位。治疗上有单纯耳穴贴敷,或配合针刺、埋针、耳后血络放血等多种方法。郑赛林等将 50 例符合血管神经性头痛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25 例,治疗组予磁珠贴压神门、交感、肝、心、脾、肾、皮质下、额、枕、脑干治疗,对照组口服西比灵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2%,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 。张敬珍、刘鹏等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均显示耳穴贴压治疗头痛疗效明显。陈睿等取耳穴神门、皮质下、交感、脑干、颞、肝、肾两耳交替埋针治疗 50例偏头痛患者,总有效率为 94. 0%。耳穴透穴埋针刺法是治疗偏头痛的一种有效方法,贾春生就其作用机制做了相关研究,指出可能与提高患者血浆 5 - HT 含量有关。王煜明等采用刺络放血对比单纯针刺治疗偏头痛,治疗组主穴取患侧耳背静脉,配穴取天井、委中、阳陵泉或其周围暴怒曲张的毛细血管,用三棱针点刺,隔天 1 次,5 次为 1个疗程,对照组单纯针刺患侧太阳、曲鬓、头维、风池、丝竹空透率谷、太冲、对侧合谷等,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3. 8%,对照组为 87. 5%,经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刺络放血法可泄除瘀血,使经络通畅,从而缓解头痛,达到“菀陈则除之”的目的。 电针 周建伟等采用随机对照法,将受试者 3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146 例) 和对照组( 140 例) ,分别给予电针太阳穴和口服药物( 去痛片、麦角胺咖啡因、安定) 治疗,观察总体疗效及治疗前后头痛评分、伴随症状、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中医症状总积分、随访结果等的变化,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的效果,且其疗效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度患者身上,因而可以得出电针太阳穴治疗偏头痛肝阳上亢证具有明确的控制发作效应,其在改善患者伴随症状、克服药物毒副作用方面较常规西药治疗具有优势。杨廷辉等将 150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循经取穴配合高频电针刺激治疗,对照组以临床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 97. 4% ,对照组总有效率 85. 4% ,电针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并具有起效快的特点。 三棱针 黎崖冰临床观察 160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用三棱针刺血治疗,对照组用麦角胺咖啡因治疗,观察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 TCD 平均血流速度变化。结果治疗组即时总有效率 92. 3%,短期总有效率97. 4% ,远 期 总 有 效 率 84. 6% ; 对 照 组 即 时 总 有 效 率63. 6% ,短期总有效率 77. 9% ,远期总有效率 31. 2% ,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P <0. 01) 。李国萍用三棱针刺络放血治疗偏头痛 26 例,总有效率为 92. 3%,治疗最少 2 次,最多 12 次。 皮肤针 近年随着络脉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皮肤针在神经性头痛中的应用不断提高。海日罕采用电针配合梅花针循经叩刺治疗偏头痛患者 30 例,治疗组于电针治疗后配合使用一次性梅花针叩刺,以微出血为度; 对照组仅电针治疗,结果显示两组对比即时止痛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远期效果无统计学意义。 水针 白乔等循经辨证取穴作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头痛130 例,治疗1 疗程后,治愈96 例,2 疗程后治愈26 例,好转8例,治愈率94%,60 例随访半年,未见头痛复发。王彤采用利多卡因及地塞米松混合液,取患侧风池、天容、率谷及阿是穴2 ~ 3 个作穴位注射治疗紧张性头痛 77 例,总有效率为 92. 2% 。 浮针 浮针疗法是符仲华博士以祖国传统针灸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经多年临床实践、研究发明的一种新型的针刺疗法。朱美华等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浮针治疗偏头痛,将临床采集的 60 例患者随机分为 SGB 联合 FN 组( A 组) 和单纯 FN 组( B 组) ,治疗 10 天后观察疗效,并于治疗后 1、2、6 个月随访,结果显示两组即时疗效相当,均为93% ,远期疗效 A 组优于 B 组,但是治疗后 B 组的不良反应少于 A 组。 矩阵针灸疗法 矩阵针灸治疗的特点是“定位取穴”,把针灸穴处方布置成三维空间的立体框架形式,用以包围病理损害的部位,通过对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整和对血管运动中枢功能失调的调节而起到治疗效果。杜秀霞选取四中穴,头颞穴及风池 8 穴,组成头部矩阵穴方。配穴按辨证取穴。每天针刺1 次,10 次为1 疗程。40 例患者中,痊愈31例,显效 7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 95%。 影响疗效的因素 穴位因素 从临床文献报道来看,疗效与取穴关系密切,针灸治疗神经性头痛取穴多集中在风池、太阳、率谷、百会、合谷、头维、太冲、列缺、丝竹空、足临泣等穴。此外,敏感点和阿是穴也较多地被列为主穴,可能与瘀血头痛“不通则痛”的病理性质相关,针灸能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故能起效。杨京慧选取风池、完骨、风府、大椎为主穴,治疗 72 例紧张型头痛,效果满意。此外据王琴玉、郑常惕等报道,穴位之间的拮抗作用对针灸的疗效有一定的影响,故深化针灸处方学的研究,探索腧穴最佳配伍的规律,对于针灸学科的发展意义深远。 经络因素 循经取穴是古今针灸临床治疗选穴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是中医包括针灸治疗疾病的独特方法,而经络辨证,又是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张树彪等认为偏头痛主要是六淫之邪伤及三阳经,而其中又以少阳经,太阳经为多见,故而治疗上多针对少阳、太阳二经。陈征等则认为偏头痛由于肝郁肝火伤及阴络,肾阴肾精亏虚导致脑海失养,脾失健运致气血亏虚或痰浊内生阻于经络而致病。所以在治疗上应注重选择肝、脾、肾三经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