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18|回复: 1

《内经》之灸疗法

[复制链接]

765

主题

959

回帖

490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903
发表于 2015-4-24 15: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5-4-24 15:05 编辑

       艾灸疗法之起源
       灸法的运用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当在石器时代。在现存的文献中《,庄子》最早提及“灸”字,即《庄子·盗跖》“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内经》从地理学角度阐述了中医多种治法的起源,其中包括艾灸疗法的起源。《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起源于北方,其产生与当地的气候、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和疾病的性质等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北方地区气候严寒,地处高山峻岭,风大冰厚雪深,人们过着游牧的生活,长期野外食宿,又多食用动物肉乳,因此易患消化不良、脘腹胀满之类的疾病。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用艾火烧灼或熏烤的方法可以治疗或缓解此类病证。因此,艾灸疗法当首先出现在北方,之后传播到其他区域。
       艾灸疗法之适应症
       《灵枢·通天》说:“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说明艾灸和针刺一样,都是以“补虚泻实”为原则。但艾灸还能治疗部分针刺不适宜的病证,如《灵枢·官能》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寒性病证 《素问·异法方宜论》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内脏受寒,容易发生胀满的疾病,这些疾病的治疗,适宜用艾火烧灼的方法。《灵枢·刺节真邪》云:“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即阴寒之气发生在足部时,宗气不能循经下行,脉中之血也随之留滞在内,不能畅行,需要用艾灸调治,而不宜进行针刺。故艾灸能温散寒邪,治疗寒性病证。
       虚性病证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经络的分布循行各有处所,经行于里(阴)而络布于表(阳),由于经络邪正的盛衰不同,当辨证施以不同的治法。灸为补,刺为泻。“经虚”者阴虚“,络虚”者阳虚,宜用灸法以补之。《灵枢·官能》记载:“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即对于上气不足的病证,当用“推而扬之”的针法,引气以补其上;对下气不足的病证,宜以“积而从之”的针法,随气以补其下;对上下气皆不足的病证,当采用艾灸治疗。
       陷下类病证 《灵枢·经脉》指出:“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提出针刺和艾灸施用的基本原则,强调对于陷下的病证要使用艾灸的方法治疗。《内经》中用艾灸所治的陷下病证主要是指经络或病位局部下陷,如“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灵枢·官能》);陷下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灵枢·禁服》)。后世发展成为气虚、阳虚下陷所致的多种病证皆用艾灸的方法以升提阳气。
       特殊部位病证 《内经》中对于背部的腧穴常采用艾灸治疗,如“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灵枢·背腧》);“欲知背俞……是谓五藏之俞,灸刺之度也”(《素问·血气形志》)。甚至发生在肩臂部的病证也应采用灸法,如《灵枢·痈疽》:“发于肩和臑,名曰疵痈……痈发四五日,逞焫之”。对于脉部疾病也通常采用艾灸治疗,如《素问·血气形志》云:“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即对五体脉的病证用灸法治疗,而对筋之病证则用熨法。
       艾灸疗法之临床应用
       《内经》中所载灸法的应用十分广泛,能治疗多种疾病,包括外感寒热、颈项不适、痹证、厥逆、癫狂、疟疾、痈疽、犬咬伤等。
祛风除湿 《素问·玉机真藏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风为百病之长,最易袭表,致腠理闭郁、经脉不畅、营卫不和,可用“灸脊中”治疗失枕和“灸 ”治“大风汗出”(《素问·骨空论》)此法有发散透泄,调和营卫,引邪外出之效。
       清热解毒 外感寒热之症,当“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素问·骨空论》)。对发于肩背部的痈疽,名曰疵痈,痈发四五日逞焫之(《灵枢·痈疽》),即初期可用灸法,使痈毒得以消散。即使是被犬啮伤所致的狂犬病,也可在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治疗(《素问·骨空论》)。
温阳回厥 《灵枢·刺节真邪》曰:“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因寒气凝结血脉,运行涩滞不畅,必须用温熨和艾灸调和其经脉。《灵枢·官能》更明确提出:“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但凡厥逆之症皆可在足三里穴施灸。此外,血气喜温而恶寒,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调经论》),当属于艾灸温散血脉之寒以行气活血。
       治癫狂疟疾 《灵枢·癫狂》曰:“治癫疾者……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又谓“:……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倾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骶骨二十壮。”即气机逆乱、气血失调所致的癫狂等症可用灸法治疗。当疟疾出现脉小实急时,也可灸足少阴经复溜、太溪等穴位治疗(《素问·刺疟论》)。
       艾灸疗法之禁忌
       艾灸虽能治疗多种疾病,但如运用不当,也有流弊。《内经》中指出艾灸有四种禁忌症:①阴阳两虚者禁灸。如《灵枢·终始》云:“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即久病不愈,阴阳俱虚的患者不宜用灸法,只能甘药缓缓图之。②阴阳俱盛、五脏内伤者不宜灸。如《灵枢·终始》云:“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阴阳俱盛伤及五脏时用艾灸又容易变生他病。③毒邪发于胸胁部时不宜灸。如《灵枢·痈疽》曰“发于胁,名曰败疵……灸之,其病大痈脓”,即发于胁部的败疵,误用灸法,可变成痈脓。④对于气机上逆的部分病证,也不主张用艾灸治疗。如《素问·腹中论》“: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瘖,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又如《素问·奇病论》认为:“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防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765

主题

959

回帖

490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903
 楼主| 发表于 2015-4-24 15: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艾灸补泻之操作方法

    艾灸的补泻首见于《灵枢·背腧》篇:“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该篇详细描述了灸法补泻的操作方法,即根据艾火燃烧的速度之徐疾和火力之缓急来区分补泻。这种方法对后世灸法补泻的应用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医家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挥,如明代杨继洲描述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针灸大成》)。显然,杨氏在艾灸补泻的操作时受针刺开阖补泻的影响,对虚寒病证施行艾灸补法,艾灸结束时手按孔穴,使真气聚而不散,而外邪不得侵入,从而发挥温补作用;对实热病证,开泄腠理,引邪气随火气而散,不按孔穴,以泄邪气。

    艾灸疗法之壮数

    施灸数量,原则上要足,以火足气至适度而止。灸量不足,火候不到,就达不到治疗目的。除了灸量充足而适度之外,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与年龄、施灸部位、所患病情等因素确定灸量。《灵枢·经水》曰:“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很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艾灸的壮数可以是治疗犬伤的三壮(《素问·骨空论》),也可以是治疗癫狂的二十壮(《灵枢·癫狂》),也可以随病程确定壮数(《素问·骨空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20 17:46 , Processed in 0.310820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