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56|回复: 2

十二经筋

[复制链接]

140

主题

141

回帖

775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75
发表于 2015-5-5 16: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晨曦 于 2015-5-5 16:29 编辑

       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对人体运动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综合、概括。对十二经筋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不仅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而且对经络的进一步研究,也会大有裨益。
       经筋的循行分布特点  
      《灵枢  经筋》中详细记载了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路线,概言之,有如下特点。
       伴同名经脉分布,但不入脏腑  各经筋的循行分布路线基本上与其同名经脉的走行一致,即某经脉循行径路周围的筋肉组织,多为同名经筋所统辖。部分经筋还循行至同名经脉未及之处,如足太阳之筋结于肩?、完骨,手阳明之筋绕肩胛、挟脊。个别经筋的循行分布短于经脉,如足厥阴之筋仅循行至阴器而止。手足三阳之筋上布于头面而维系五官,均不入胸腹;手足三阴筋中,手三阴、足太阴之筋内行于胸腹廓中,也不入脏腑。
       均呈向心性循行 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末端,止于头面或胸腹部,循行走向呈向心性。具体为:手三阳之筋从手走头,手三阴之筋从手走胸,足三阳之筋从足走面,足三阴之筋从足走腹。十二经筋循行方向的一致性决定了十二经筋不可能有十二经脉那样阴阳表里两经以及同名经的交接程序。除足少阴之筋合足太阳之筋外,其余经筋间无表里相合关系。
    结于关节及筋肉丰厚处 十二经筋在其循行途中,每遇关节及筋肉丰厚之处则结合、联结,如足太阳之筋结于踵、踝、、膝、、臀,手阳明之筋结于腕、肘、肩,手太阴之筋结于鱼际等。
       经筋间通过结、聚、交、合的方式发生联系十二经筋之间在人体特定部位结、聚而发生联系,以加强彼此间的协同作用,如足三阳、手阳明之筋皆结于(颧部),足三阴、阳明之筋皆聚于阴器,手三阴之筋结合于贲(膈部)。相邻经筋间还通过循行途中的相交、相合而发生联系,如足阳明之筋合少阳、太阳,手少阳之筋合手太阳,手少阴之筋交太阴。
       经筋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与脏腑的关系  十二经筋没有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的属络关系,故手足三阴三阳经筋的命名也未冠以脏腑之名。但经筋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却离不开由脏腑所化生之气血的濡养,尤其与肝、脾、胃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肝藏血、生筋,在体合筋,主身之筋膜;脾主运化,主肌肉四肢,与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  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十二经筋有赖于肝血的滋养和营卫之气的濡润温煦。
       与经脉的关系  经筋伴经脉分布,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脉所运行气血的温煦濡养以及经气的调节,其中以足厥阴、足阳明、足太阳经及跷脉与经筋关系最为密切。肝所藏之血,通过足厥阴经脉的运行而到达体外的同名经筋,并通过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而营养周身肌筋关节,且足厥阴之筋络诸筋,足厥阴筋气充实,则能发挥对全身筋气的调节作用。足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素问痿论》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脾胃所化生的营卫之气通过足阳明经脉而温养全身经筋。足太阳经脉和经筋在人体的循行分布最为广泛,《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曰:“太阳之气,生于膀胱之中,而为诸阳主气,阳气者,柔则养筋。”足太阳经气充足,经筋得其阳气温养,则肌筋柔韧刚健,关节活动自如。跷脉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的功用,经筋的功能活动,还有赖于阴阳跷脉的调节,若跷脉脉气失调,则会导致肢体内外侧肌张力失衡,《难经》曰:“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经筋的生理功能
       联缀百骸,维络周身 十二经筋纵横交错,结聚散络,广泛分布于四肢、头面、躯干等全身各部,维系连络各组织器官,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素问  五脏生成》曰:“诸筋者皆属于节。”十二经筋在全身各关节部位结聚,从而使得周身百骸相互连结,或支撑人体以坐立走行,或相互协同以产生运动。
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  《素问 痿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诸筋者,附着、连属于骨骼,结聚于关节,通过对骨骼的约束和联缀,而使整个躯体得以保持一定的位置和形态。在经气的调节下,阴阳经筋协同作用,刚柔相济,主司人体各关节的正常运动,如屈伸、旋转、俯仰、内收、外展等。
    护卫脏腑经络及全身各组织器官 《灵枢 经脉》曰:“筋为刚,肉为墙。”人体筋肉组织以其刚劲柔韧之性充实于体表与四肢,形成抗御外邪和保护机体各组织器官及脏腑经络的外周组织体系。

140

主题

141

回帖

775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75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16: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晨曦 于 2015-5-5 16:28 编辑

       经筋的病理变化

       《灵枢  经筋》在分别论述各筋病候后,总括曰:“经筋之病,寒则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说明十二经筋病候虽各不相同,但其病理变化总不外筋急与筋纵两个方面。

       筋急 筋急者,人体筋肉组织多发生拘急、扭转、痉挛、肿胀、强直、引掣等病理改变,临床多表现为十二经筋的痹症,以肌筋拘急疼痛、关节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如足太阳之筋病“小指支,跟肿痛,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灵枢  经筋》)。由于十二经筋在其循行途中还结聚系络于五官九窍,因而筋急也能引起相关器官的病变,如口僻、目不合、耳中鸣痛、舌卷、阴缩等。足少阴之筋循脊内挟膂,其拘急可致痫、、痉等以肢体抽搐、痉挛、强直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手太阴与手心主之筋皆结散于胸中及贲,其筋拘急可致以右胁下积块、喘咳为主症的“息贲”病。手少阴之筋结于胸中,循贲下系于脐,其病拘急可致积块如梁伏于心下至脐上的“伏梁”症。此外,筋急还可致“筋痿”之症,如《素问痿论》曰:“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临床表现为肌筋挛急萎缩、关节僵硬不用等。

       筋纵 筋纵者,人体筋肉组织发生松弛纵缓的病理改变,临床多表现为眼睑下垂、口角歪邪、阳萎等一类以肌筋弛纵不收、乏力不用为主要特征的病症。如足阳明之筋病“热则筋纵,目不开……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足厥阴之筋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热则纵挺不收”(《灵枢 经筋》)。此外,筋纵也可致“筋痿”之症,如《素问  痿论》曰:“宗筋弛纵,发为筋痿。”临床表现为肌筋弛缓无力、肢体萎废不用等。

       经筋病的病因病机

       外感寒邪则筋急,外感热邪则筋纵 寒为阴邪,其性收引,经筋受寒则收缩而挛急,以致拘挛作痛,屈伸不利。如《灵枢  经筋》“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素问  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在于筋则屈不伸”。热为阳邪,其性燔灼,易耗气伤津,气津不足则经筋失于濡润温煦,而致纵缓不收。如《灵枢  经筋》“(颊筋)有热则筋弛纵缓”;《素问  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

       肝胆气热则筋急,脾胃虚弱则筋纵  肝胆相合,主身之筋膜,由于饮食、情志等所伤,肝胆火热内生,耗伤阴血,灼干筋膜,故拘急而挛。如《素问  五藏生成》“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素问  疏五过论》“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为挛”;《素问  四时刺逆从论》“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时筋急目痛”;《素问  痿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不节或思虑过度易损伤脾胃,脾胃虚弱则气血化生无源,经筋失于濡养则弛纵不收。如《素问  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素问   痿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宗筋弛纵”。

       肝脉不荣则筋急,阳气损伤则筋纵 《灵枢   经脉》曰:“厥阴者,肝脉也……脉弗荣则筋急。”肝血虚亏或厥阴经气绝竭而无力推动血行,则肝血不能循脉荣养筋膜,筋膜失养则干枯而挛缩,以致筋络拘强不舒,甚则致舌卷、卵缩等重症。《素问   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柔则养筋。”经筋得阳气温养则柔韧刚劲。若阳气损伤,经筋失其温养则弛纵不用。如《素问  痿论》“入房太甚,宗筋弛纵”;《素问  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扭伤劳损则筋急,针刺中筋则筋纵   急性扭伤和慢性劳损中医均称为“伤筋”。急性扭伤者,因气滞血瘀,筋气失调,而致筋急,表现为关节周围肿胀疼痛,关节运动障碍。慢性劳损者,因肝肾不足,筋膜失养,而致筋急,表现为肌筋拘急疼痛,关节活动不利。若针刺时,刺中经筋,筋气受损,则可致筋纵,表现为肌筋弛缓不收、关节不用。如《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中筋则筋缓”,《素问  刺要论》“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140

主题

141

回帖

775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75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16: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筋间的针灸治疗
    筋急的针灸治疗
    (1)治疗原则 祛邪扶正,舒筋缓急。
    (2)取穴原则 ①以痛为腧:《太素》曰:“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输。”②同名经经穴:经筋伴经脉分布,赖其气血以濡养,取同名经经穴可疏通经络,导引筋气,《太素》曰:“明堂依穴疗筋病者,此乃依脉引筋气也。”③阳陵泉、太冲穴:阳陵泉为筋会,能舒筋利节、缓急止痛。太冲为足厥阴经输穴,又为肝之原穴,能舒筋缓急、行气止痛。④申脉、照海穴:为八脉交会穴,分别通于阳跷、阴跷脉。阳跷病则阳筋急而阴筋缓,为足外翻;阴跷病则阴筋急而阳筋缓,为足内翻。两穴合用以疏调跷脉脉气,舒筋缓急。⑤随证选穴:即随证候不同而选取相应腧穴,如肝胆气热者,取肾俞、太溪、行间、侠溪;肝脉不荣者,取肝俞、肾俞、曲泉、太溪等。
     (3)刺灸方法 ①燔针劫刺,以知为数:《灵枢  经筋》治筋痹法。《类经》曰:“燔针,烧针也。劫刺,因火气而劫散寒邪也。以知为数,知其气至为度也。”又曰:“燔针者,盖纳针之后,以火燔之使暖也。”燔针,有似现时的温针法。②关刺、恢刺、合谷刺,《灵枢  官针》刺法:“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刺关节附近肌腱的近旁;“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一针多向刺,配合关节功能活动;“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一针三向,刺肌肉丰厚处。③毫针补泻法:根据《灵枢   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原则,外感寒邪及急性扭伤者属实证,针用泻法;肝脉不荣及慢性劳损者属虚证,针用补法;肝胆气热者属本虚标实证,宜补泻兼施。足内翻者补申脉泻照海,足外翻者泻申脉补照海。④刺血法:《灵枢  经筋》曰“其为肿者,复而锐之。”筋急肿胀,刺而肿不退者,复以锐利之针刺之出血。
       筋纵的针灸治疗
       (1)治疗原则 补气益血,荣养经筋。
        (2)取穴原则 ①病变局部腧穴:《灵枢卫气失常》曰:“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取局部腧穴以疏经活络,调养筋气;②阳明经穴:阳明多气多血,取阳明经穴以壮五脏六腑之海,而滋气血生化之源,俾润诸筋。③足太阳经穴:《灵枢 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是主筋所生病者。”取足太阳经穴以振奋阳气,温养经筋。④阳陵泉、太冲穴:筋会阳陵泉能调养全身筋气;足厥阴经太冲穴,能导引足厥阴经气,以益血养筋。⑤随证选穴:如脾胃虚弱者,取中脘、胃俞、脾俞、三阴交;阳气损伤者,取大椎、命门、关元、气海等。
       (3)刺灸方法 ①分刺:《灵枢  官针》“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即将针直接刺达病变的肌肉组织。②毫针补泻法:脾胃虚弱、阳气损伤、针刺中筋者属虚证,针用补法;外感热邪筋纵者属本虚标实证,宜补泻兼施。③艾灸法:艾灸能温补阳气,荣养经筋。如《眼科锦囊》“上睑低垂轻证,灸三阴交”;《神灸经纶》“阴痿,灸命门、肾俞、气海、然谷、阳谷”。
        除上述传统针灸疗法外,头皮针、电针、水针也是临床治疗经筋病的有效方法。《灵枢 经筋》中还论述了按摩、导引、膏贴、温熨、牵引、汤药、食疗等其他疗法,针灸治疗时也可配合使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2 05:08 , Processed in 0.150940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