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42|回复: 1

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慢性肛周湿疹

[复制链接]

137

主题

145

回帖

77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74
发表于 2015-5-12 16: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医养生 于 2015-5-12 16:23 编辑

       肛周湿疹是肛肠科常见的疾病,其中以慢性肛周湿疹最为常见,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中医治疗。非手术治疗有药物治疗和局部封闭治疗,常用药物有抗组胺药、镇静安定剂、钙剂、维生素C等静脉注射以及外用药膏搽涂。常用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亚甲蓝注射液作皮损局部皮内封闭注射。中医治疗包括中药口服及外洗,但效果均不理想。笔者采用围刺埋线结合体穴埋线治疗慢性肛周湿疹患者,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患者年龄18~75岁,平均(42.4±15.8)岁;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诊断标准。症状:患者自觉肛门周围瘙痒不适,潮湿,夜间尤甚。专科检查:急性者肛门处出现丘疹、红斑、滋水;慢性者肛门处皮肤灰白色,增厚变粗,呈苔藓样变。
       治疗方法:①局部围刺埋线:肛周常规消毒后,根据病变范围大小,选取截石位1、、5、6、7、9、11点,对皮损进行包围式埋线。
②穴位埋线:体穴选取足三里、曲池、肾腧、三阴交四穴进行埋线,将长约1.5cm的0/3羊肠线置入7号注射针头备用,常规消毒后,将7号注射针头斜行(约30度)刺入穴位,得气后,用针灸针将肠线推入穴位,退出7号注射针头 ,以体外看不到肠线为准。每周治疗1次,共3次。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1)临床疗效标准: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n≥90%)。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60%≤n<90%)。有效: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30%≤n<6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减轻(n<30%)。临床痊愈+显效+有效合计为总有效。
     (2)症状评分标准:按皮损面直径、皮损程度、瘙痒程度、渗液多少等四个方面评分,每项评分标准如下:0分:无皮损,无瘙痒,无渗液。2分:皮损面直径(R)≤3cm,皮损潮红,瘙痒可忍受,不必用药,有少许渗液,不湿内裤。4分:3cm<R≤6cm;皮损潮红增厚,部分苔藓样变,瘙痒需用药物控制,较多渗液,湿内裤。6分:R>6cm,皮损皮肤增厚,苔藓样变,伴有皲裂,瘙痒难以忍受,用药无效,影响生活,渗液量多,湿内裤,自觉黏附感。
        经治疗,40例患者中,临床痊愈36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
        对慢性肛周湿疹的认识    慢性肛周湿疹是属于肛肠科顽固性疾病之一。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风、湿、热邪客于肌肤;或血虚生风,化燥伤阴,肌肤失养;或脏腑蕴毒,浊气下降,尿粪浸渍;或饮食失节,脾失健运,内蕴湿毒所致。《外科正宗》说:“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三者交感而生,发则瘙痒无度,破流脂水,每天渐沿开。”“此证初如粟米,痒而兼痛,破流黄水,浸淫成片,随处可生。由脾胃湿热,外受风邪,相搏而成。”西医认为肛周湿疹是常见的、多发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复杂,常与人的过敏体质以及外在的物理、化学性刺激、精神因素等有关。常因痔疮、肛瘘、肛裂等疾病而诱发。本研究中,治疗组采用围刺埋线配合体穴埋线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羊肠线埋入穴位,由于埋线的机械刺激形成一种持久而温和的非特异炎症,另外,羊肠线作为一种异体蛋白,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和刺激,提高人体的应激力,激发人体的免疫力,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
        埋线的机理    围刺法,又称围针法、围剿刺法,是围绕病变部位进行多针刺激的一种针刺方法。是对《灵枢·官针》中的“扬刺”法的发展。围刺法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多针,每一穴区或部位的针刺数,均超过4根,多则数十根,意在增强刺激量;二是围刺,即以病变部位(或穴区)为中心,进行一层或多层包围性针刺。所以,它既和周围仅刺4针的扬刺法不同,又和在一个点或面上集中或分散刺的丛刺法也不一样。千百年来,其疗效为临床所验证。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学的发展和延伸,它来源于针灸的穴位持续留针法,是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手段相结合的产物。此法可通过羊肠线这种异体蛋白组织,对穴位产生持久而柔和的生理物理和生化刺激作用,以调和脏腑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起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新的医疗手段和方法。首先是埋线时的针刺效应,线的粗细长短决定了刺激量的大小和吸收时间的长短,这与针刺治疗过程中进针、留针、行针的作用相似;其次,肠线留于穴位内,具有长期持久的穴位刺激作用;肠线在穴位内慢慢分解、吸收的过程对穴位产生一种柔和而持久的刺激,通过经络传入体内,达到“疏其血气,令其调达”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埋线疗法是依靠刺激穴位引发经络的调节作用,从而改变人体的内分泌及体内的神经体液平衡;肠线可促进病灶部位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大,血管通透性增大,从而使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加快炎症的吸收,减少渗出。笔者以临床辨证及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采取围刺埋线及穴位埋线等中医特色方法,选取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穴位,发挥肺主气,通调水道,外合皮毛;脾主运化,健脾利湿;肝主藏血,养阴清热润燥;肾主水,温阳气化,升清降浊,利湿止痒生理机能,共凑调节阴阳、扶正祛邪、宣肺清热、健脾利湿、养血活血、祛风止痒之效,达到治疗目的。其中三阴交、曲池,利湿清热止痒;足三里是胃经合穴,选取该穴以调理脾胃,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而达荣养肌肤、祛风止痒之功;湿为阴邪,取肾腧以扶阳固脱,温化阴湿之邪。“痒自风来”,按“祛风先和血,血行风自灭”之意,配血海,调血气、养血活血,诸穴合用,共凑其效,效果满意。

137

主题

145

回帖

77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74
 楼主| 发表于 2015-5-12 16: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围刺埋线配合体穴埋线治疗的注意事项   ①严格无菌操作,遵循一人一套针具原则,防止交叉感染。②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深度,埋线最好埋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过深可能伤及内脏、大血管和神经干,造成功能障碍和疼痛。过浅则羊肠线可能暴露在皮肤外面。③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破溃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脏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④接受治疗后,忌吃海鲜、辛辣食品,避免过敏食物影响疗效观察。⑤避免在一个穴位上作多次治疗,应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⑥注意术后反应,提前向患者说明,若出现埋线肢体酸胀,以及全身乏力、双下肢无力、沉胀感等属正常现象,休息或热敷后上述症状将会减轻。⑦饮酒后、剧烈运动后、过饱或过饥患者不能立即进行埋线。

     总之,笔者将围刺埋线配合体穴埋线两种方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采用局部围刺埋线配合辨证取穴埋线治疗慢性肛周湿疹,体现了经络腧穴的邻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古法新用,中西结合,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并且费用低廉,可重复操作,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整体观念及中医特色在治疗疾病方面“简、便、验、廉”的特点,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对目前医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2 04:09 , Processed in 0.282089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