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医理疗 于 2015-5-14 16:55 编辑
眼针疗法是在眼眶周围的特定穴区针刺、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微针疗法。早在《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中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晴。”指出眼与经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通过经脉灌注而联系全身。眼针正是依据眼与经络脏腑的紧密联系而达到其治疗目的的。根据人体“眼针操作规范国家标准”,将眼分为八区十三穴,一区为肺与大肠区,二区为肾与膀胱区,三区为上焦区,四区为肝与胆区,五区为中焦区,六区为心与小肠区,七区为脾和胃区,八区为下焦区。肺与大肠区位于双眼目内眦偏上方(如下图),主治肺与大肠的病症,此区是如何发挥其治疗作用的呢?下面从肺、大肠区与经脉、奇经八脉、经筋、皮部的关系,探析肺与大肠区作用的理论基础。
肺、大肠区通过相关经脉与肺、大肠经的联系 肺、大肠区位于双眼目内眦偏上方,相当于时钟9:45~11:15(左眼)和12:45~2:15(右眼),左右对称。其可依据行于此处的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发挥其治疗作用。“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别颊上颉,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颊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见《灵枢·经脉》)。足阳明胃经过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且手太阳小肠经亦与膀胱经也交于睛明穴,由此可见这三条经脉相互流注,均至目内眦,通过经气循行,联系于眼,使眼得以濡养,睛明功能得以发挥。故肺与大肠区可通过这三条经脉发挥其治疗作用。 肺、大肠区可与手阳明大肠经及手太阴肺经相连,针刺肺与大肠区可治疗肺与大肠病症。因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通过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与眼联系,也达于目内眦。其一:手阳明大肠之脉通过足阳明胃经与眼相连,因其“循禾髂迎香而交与足阳明胃也。”(见《灵枢·经脉》),从上面所论述的经络循行与交接关系看,可以说手阳明大肠经通过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也有经脉之气相互流注,到达眼部,发挥其治疗作用。且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鼻部,其孙络、浮络散布眼周,亦可达于眼。其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互为阴阳表里之经,相互沟通,相互离合,通过手阳明大肠经与眼相连。手太阴肺经经气的循环流注不仅限于这一条途径上达眼部,其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足厥阴肝经系目系,故可以通过肝经而与眼连接。再者,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脾胃归属中焦,所以手太阴肺经也通过足阳明胃经通于眼。如上讨论,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通过多条流注方式上行至目内眦,故肺、大肠区与手太阴肺经及手阳明大肠经密切联系而发挥其治疗经络所过之脏腑病症的作用。 肺、大肠区通过奇经八脉与肺、大肠经的联系 肺、大肠区与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冲脉、阴蹻脉与阳蹻脉密切联系,通过这四条经脉加强其疗效。奇经八脉在经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别道奇行,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对十二经脉、经别、络脉起广泛的联系作用,并调节十二经气血的盛衰。督脉、冲脉、阴蹻脉与阳蹻脉均可达于目内眦,《素问·骨空论》日:“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与太阳起于内眦。”指出督脉行于目内眦,故肺与大肠区可以通过督脉发挥作用。且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分支相合,通过膀胱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再者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手足六条阳经均通过大椎穴而与督脉贯通,故手阳明大肠经与督脉脉气亦直接相通,而与眼联系。所以肺、大肠区可通过督脉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针刺肺、大肠区而治疗肺与大肠病症。《灵枢·脉度》指出:“蹻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出人迎之前,入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跞而上行。”指出阳蹻脉与阴蹻脉在目内眦相合,故肺、大肠区与阳蹻脉、阴蹻脉联系。且阳蹻脉、阴蹻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于睛明穴,也可通过膀胱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肺、大肠区通过阳蹻脉、阴蹻脉而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发挥治疗作用。《灵枢经》日:“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颃颡为咽上上腭与鼻相通的部位,亦即软口盖的后部,此处有足厥阴肝经通过,此经系目系,故肺、大肠区借足厥阴肝经而与冲脉脉气相通,达到治疗目的。 肺、大肠区与经筋的联系 肺、大肠区与足太阳之筋,足厥阴之筋密切联系。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附属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烦。”(见《灵枢·经筋》)“网,纲维也,所以约束目睫,司开合者也。”说明足太阳之筋网络于上眼胞睑,下结于颧部,故肺与大肠区通过足太阳之筋而达到其治疗疾病的目的。足厥阴肝之筋,虽未直接分布于眼,然而肝为罢极之本,一身之筋皆由肝所生,为肝所主,足厥阴之筋联络诸筋,故与眼有着重要关系,肺与大肠区也可通过足厥阴之筋发挥其治疗作用,且眼针的其他各区也可通过足厥阴之筋而治诸疾。 肺、大肠区与肺、大肠经皮部的联系肺、大肠 区可与手太阴肺经及手阳明大肠之皮部相联系。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也是脉络之气散布之所在。“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见《素问·皮部论》)指出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即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为依据而划分的。前面已论述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间接连于肺与大肠区,故其皮部也分布于此,肺、大肠区与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之皮部相联系。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可循经传人相应脏腑,当脏腑产生病变时,又可通过经脉、络脉由里达表,反映在皮部,故针刺肺与大肠区,首先刺激经脉之皮部,向内传达,以至络脉、经脉、脏腑,而治疗肺与大肠病症。肺、大肠区还可通过足阳明胃经之皮部而与手阳明大肠经之皮部联系。因手阳明大肠经之皮部与足阳明胃经之皮部分布相同,也分布于目内眦,其依据“上下同法”,“六经皮部”的理论。十二皮部在诊断、治疗时手足相通,杨上善日:“阳明之脉有手有足,手则为上,足则为下。又手阳明在手为下,在头为上;足阳明在头为上,在足为下,诊色、行针皆同法也,余皆仿此。”,故手阳明大肠经之皮部也行于目内眦。 肺、大肠区可与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之皮部联系,因这三条经脉均行于此,其皮部亦行于此,故肺与大肠区通过这三条经之皮部发挥其治疗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