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知足常乐 于 2015-5-22 16:45 编辑
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在临床中为常见病与多发病,且随着人们工作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此病的发病率呈日益增高的趋势,很多患者接受了多种方法长期反复的治疗而疗效欠佳。我们根据皮神经卡压征的基本病理,设计并应用铍针治疗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 诊断标准: ①长期慢性局部疼痛或感觉异常;②明确的局部压痛点;③触诊可及皮下结节或条索样包块;¼局部肌肉紧张但不影响躯体运动;④除外肿块、疤痕、结节性皮疹性疼痛与结蒂组织性病变。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临床表现以局部疼痛感觉障碍为主。③除外其他神经系统病变。 排除标准: ①局部软组织存在炎症反应者;②有出血倾向者;③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脏器衰竭不能耐受刺激者;④糖尿病患者有肢体缺血或软组织感染倾向者;⑤意识不清不能配合或患者不接受此治疗方案者。 患者年龄14~80岁,平均41.5岁。病程3天~20年,平均9.5个月。其中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236例,隐神经61例,肩胛上皮神经39例,股外侧皮神经47例,下位胸神经36例,颈神经21例,锁骨上皮神经16例,腰神经后支16例,胸皮神经后支9例,枕大神经8例,臀中皮神经14例,臀下皮神经10例,前臂外侧上皮神经7例,腓肠外侧皮神经7例,腓浅神经6例,前臂内侧皮神经6例,其他33例。 治疗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门诊病人,讲述该治疗方法,征求病人同意,并签知情同意书。全部采用铍针治疗。 针具据“九针”中的“铍针”,结合现代中西医微创手术理论,研制现代铍针。其规格为长5~8cm,针头约1.0cm,直径0.5~0.75mm,末端扁平带刃,刀口为斜口,刀口线0.5~0.75mm。针柄有两种:一种是钢丝缠的普通针柄,长3~5cm,一种是将铍针装在长10cm、直径0.75cm的手柄上。 进针点 卡压反应点:多数患者可触及软组织张力增高区,在此区内可有结节、条索、包块、敏感压痛点、张力高峰区(局部张力最高的区域)等卡压反应点。 铍针手法 ①刺拨法:适于患处局部粘连严重者。垂直于患处皮肤急刺,拨动松解粘连后快速出针,不捻转不留针。②急刺法:适于肌肉分布区或软组织较厚部位。垂直皮肤急刺,不捻转,不留针,快速出针,进针较深。③点刺法:用于组织较薄的部位,如头部等。左手拇指压于反应点等,右手持针急刺急出针,不捻不留针,进针浅。④割刺法:适于条有索或包块者。急刺入条索包块等病灶,轻轻划割减张后出针。 操作定位 触到反应点后,用龙胆紫或用指端压痕标记,作为进针点。以进针点为中心,用碘伏消毒6~8cm皮肤,急刺入患部,进行一点、多点、线式减张,进针深度以刺破张力增高区和正常区交界处为宜(一般刺破筋膜即可),不必过深误伤组织。出针后用无菌棉球按压针孔片刻止血,防止出现血肿。此时患者一般都感觉疼痛明显减轻,无菌敷料覆盖包扎24小时。 软组织张力测试 在568例中的前期350例病例中,进行术前术后软组织张力测试,测试方法为将测试部位平放,张力仪〔1〕中轴的远端对准压痛点,按照水平仪指示的方向垂直放下张力仪,读出千分表的读数并记录。治疗后的测试只需将张力仪的底座和中轴远端消毒,然后按照治疗前的方法重复测试1次。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指数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进行疗效评定,0为无疼痛,10为最疼痛。治疗前后由患者对自己的疼痛程度做出评定。治愈:治疗后疼痛指数为0。受损神经支配区无疼痛,无感觉异常,无压痛,软组织张力治疗前后下降明显,局部痛性结节或条索状包块消失,功能完全正常。显效:治疗后疼痛指数为1。受损神经支配区无疼痛,无感觉异常,有轻压痛,软组织张力治疗前后下降明显,局部痛性结节或条索状包块消失,功能不受影响。好转:治疗后疼痛指数在2以上,但较治疗前下降。疼痛、感觉异常、压痛均有不同程度减轻,软组织张力治疗前后下降,局部痛性结节或条索状包块消失或部分存在,功能有所受限。无效:治疗前后疼痛指数无变化。症状、体征及软组织张力较治疗无改善。 经治疗,本组568例患者中,最少治疗1次,最多2次。经1~55个月,平均9.5个月的随访,按上述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治愈316例,占55.63%;显效85例,占14.96%;好转151例,占26.59%;无效16例,占2.82%。总有效率97.18%。 皮神经的应用解剖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病理 皮神经是人体感觉传导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脊神经,广泛分布于人体周身的皮肤及筋膜中。颈部、躯干和四肢皮肤感觉的第一级神经元细胞体在神经节中,其周围突随脊神经分布到皮肤各种感受器,中央突进入脊髓,先上行1~2个脊髓节段后终止于同侧后角,分布于周身的感觉神经由浅部进入深部必须穿过筋膜,如果炎性渗出等筋膜间室腔内压力增高时,致密的筋膜的表面张力必然随之增高,形如一个封闭的系统,好象充满了水或空气的气球,使各种感觉神经末梢分布在这个气球的表面,使通过期间的感觉神经末梢也要承受相应的张力而产生疼痛。当肌肉紧张或痉挛时,不但要牵动筋膜,而且和筋膜间还要发生相对位移;另外,筋膜和皮下组织之间也要发生相对的位移。如果筋膜和肌肉、筋膜和皮下组织之间因损伤或炎症而存在着粘连和瘢痕化,或筋膜本身和感觉神经粘连,则这种相对的位移就可以刺激或压迫感觉神经,从而引起疼痛。皮神经解剖证实在颈、胸背、腰臀区有保护性鞘管形成而易致鞘管内的压力阻击性疼痛,而其末梢部位没有独立的血液供应系统而致缺血损伤,形成缺血缺氧及酸性代谢产物堆积的化学性刺激的一系列的皮神经卡压临床综合征象。 铍针治疗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原理 传统的治疗方法除了臀上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等较大一些皮神经发生卡压时可以手术切开进行神经松解术外,大量细小的皮神经是难以进行手术暴露松解的。因此,一般只能采取局部封闭或者在压痛最明显处行“盲目”切除或切断术,或进行广泛的软组织切开松解。但封闭疗法往往不能充分松解粘连、解除压迫,且容易复发,手术切除所造成的创伤又相对较大;铍针是根据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特点设计研制而成的。铍针的治疗方法,与其说是松解,还不如说是减压、减张。铍针疗法相当于一种创伤较小的神经外松解术,形如气球放气而减压,我们在实验研究中已经证实,单纯的神经外松解术可使受压皮神经的组织学和电生理学得到较好的改善,从而为铍针治疗神经卡压综合征提供了实验依据。 铍针疗法的常见意外及处理方法 铍针疗法可能出现晕针和血肿。晕针常见原因有患者精神紧张、体质虚弱、饥饿、疲劳、体位不适以及医者操作手法过重等。患者可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心烦欲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脉象微弱。严重者会出现厥冷、血压下降、不省人事等。如果医师发现晕针先兆,即出现头晕目眩,心烦欲吐,首先将针全部取出,安慰患者,使患者平卧,轻者给以温热开水或糖水,休息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用指掐或针刺水沟等穴位。如仍无效时,应采取其他急救措施。血肿常见原因为误伤血管,出针时没有及时按压。轻度血肿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如局部血肿较甚,可在局部按压,防止继续出血,然后给以活血消肿的内服和外用药。预防的办法是避开血管,出针后适当按压。
|